400-0606-500 查询合作机构/学生成绩/教师成绩

游舞止境系列

日期: 2019-03-08 来源:CFA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中心

“云上梯田·秘境红河”|Day.8—“阿细娃娃耍月”从教室回归民间(上)

云南红河州有一座“佛系”小城,这里有佛也有福,“弥勒”——一座与佛同名的城市。

2018年10月19日清晨,采风团挥别蒙自小城,历经数小时的车程,驶进大山中的可邑小镇。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宁静的山村、古朴的民风、好客的村民、精美的壁画、欢快的舞蹈……酿成一杯杯醇香的彝族阿细文化美酒,那般甜美、浓厚,让人久久回味……


8.jpg


传承,如耀眼的光辉,

唤醒历史沉睡的,

不一定是一个个惊天动地的创举;

历史,如厚重的典藏,

挽留他离去脚步的,

唯有一代代绵延不绝的传承

……


1.jpg


弥勒市-可邑小镇 


       云南红河州有一座“佛系”小城,这里有佛也有福,“弥勒”——一座与佛同名的城市。


       2018年10月19日清晨,采风团挥别蒙自小城,历经数小时的车程,驶进大山中的可邑小镇。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宁静的山村、古朴的民风、好客的村民、精美的壁画、欢快的舞蹈……酿成一杯杯醇香的彝族阿细文化美酒,那般甜美、浓厚,让人久久回味……


2.jpg

3.jpg

4.jpg


       在弥勒市文化馆陈保舜馆长的精心安排下,随团专家宝向新老师、潘志涛老师、王佳敏老师、王晨老师、赵纯福老师、温恺老师、李少丹老师、念云华老师、吴海文副主任,与采风团老师们来到阿细跳月的发源地,也是彝族史诗“阿细先基”流传最广的地方,解读这古老而美丽的传说……


5.jpg

6.jpg

       “可邑小镇”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西三镇,彝族阿细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是彝族支系阿细人的聚居地。镇口的门前,德高望重的彝族阿细人“毕摩”为大家祈福,并举行隆重的三道入寨仪式。可谓开门迎客,歌舞烈酒,彝族人民的热情如火炙热!


7.jpg

8.jpg


       第一道入寨仪式——阿细人认为清香树叶能驱鬼辟邪,跨过用清香树叶点燃的"火塘",以清除宾客身上的污秽,祈求赐福。


9.jpg

10.jpg


       第二道入寨仪式——喝一口用玉米酿制的农家包谷酒,以此消除宾客身上的困乏,祝福进入可邑村的人们都能够身心愉悦。


11.jpg


       第三道入寨仪式——美妙的歌声、动听的三弦器乐演奏……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会将我们不由自主的吸引过去,彝族阿细人列队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表示来客已成为彝家一员。


12.jpg


可邑小镇-美景如画


13.jpg


       进入可邑小镇,我们途径这座隐匿于大山深处的,素有“弥勒西部后花园”之称的村庄。它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瑰奇秀丽,浓郁深厚的阿细文化巡礼多才。


14.jpg


       在这座小镇中,随处可见独具特色的彝族墙画,画作记录着阿细人生活、劳作、歌舞的美丽瞬间。村道两旁的树荫下,为古镇带来了丝丝惬意,我们走走逛逛,尽享安逸的静心之地。


14-30.jpg

15.jpg


       这里群山环抱,万木葱茏。从高空俯瞰,恰似一朵莲花;近处观之,老树擎天,石壁如屏,林木布阴,百鸟婉转,令人陶醉!


16.jpg

17.jpg


传承人交流学习


       带着美丽的心情继续深入可邑小镇,我们将在阿细跳月的发源地,跟随来自弥勒市西三镇法依哨村、可邑村、凤凰村,西一镇滥泥箐村、起飞村,巡检镇高甸村等三十余名彝族阿细村民,切身感受历史的创造之美、生活的变迁之美、文化的艺术之美。


18.jpg


       采风团的到访受到了当地文化部门的广泛关注,弥勒市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局 段金荣副局长特来到小镇广场,与各位随团专家和采风团老师们共同观看阿细跳月舞蹈展示。


19.jpg

       “阿细跳月”是彝族阿细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传统舞蹈,阿细语称“嘎斯比”,即“欢乐跳”之意,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细跳月”。它发源于云南省弥勒市西三阿细人聚集区,流行于云南弥勒、石林、泸西等地。


· 阿细跳月“老年舞”·


20.jpg

       阿细跳月“老年舞”即是早期的“阿细跳月”,节拍轻慢舒缓,曲调清幽悦耳,动作诙谐风趣,舞步柔中有刚。


21.jpg

22.jpg


       试想待年老之时,也能伴随着小三弦、巴乌悠闲自得的跳舞,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23.jpg


24.jpg


· 阿细叉舞 ·

25.jpg


       何文珍、石忠明师徒二人,分别是云南县级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二位老师为大家展示了生动精彩的“阿细叉舞”。


26.jpg


       “阿细叉舞”表现了阿细人千百年来挥舞刀叉抵御凶猛野兽、抗击外敌入侵的历史传说,反映出阿细人不屈不挠同敌人斗争的英勇献身精神。舞蹈中的师徒二人挥舞着刀叉,不时变幻着动作,栩栩如生地演绎了先辈们曾经的生活场景,他们不畏艰难的光荣传统和勇敢的民族性格在表演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27.jpg

28.jpg


· 阿哲大跳 ·


29.jpg


       “阿哲”作为彝族支系之一,在音乐上,没有“阿细跳月”那样欢快的调子,也没有"大三弦"弹起来那样的活泼。阿哲的调子深沉而浑厚,含蓄而内敛,舞蹈节奏舒缓、动作纤柔而俏丽。


30.jpg


       “阿哲大跳”是阿哲支系根据民间传说改编而来,反映人民生活的舞蹈,为节日庆典舞,以乐作调为舞蹈旋律,分为大乐作与小乐作。跳小乐作时男女配成对排成纵列,起初呈螺旋形,在过程中变化为男女两个太极圈形,后分开形成圆形,直到舞蹈结束时以纵队退场。


31.jpg



 · 阿细跳月“老年舞”伴奏 ·


32.jpg

33.jpg


       老年舞伴奏乐器为小三弦、三胡(阿细语称“冷胡”)、竹笛、四弦。每逢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传统的火把节夜晚,阿细和撒尼的青年男女都会聚集在松林边或院坝上,男子欢快地拉起三胡、弹响大小三弦,同女子对舞,这就是著名的彝族民间传统舞蹈“阿细跳月”。


34.jpg

35.jpg



· 阿细霸王鞭舞 ·


36.jpg


       “阿细霸王鞭舞”流行于弥勒彝族聚居区,常用于集会、节日、祭祀、丧葬等场合。舞时右手执棍,用擦出擦入、抬首横尾、击足击尾、弓步擦棍等动作,敲击手、臂、肩、背、脚等处,发出铿锵之声。


37.jpg


       舞至高潮,转身下蹲,双方互碰,再跳立、又蹲碰,身姿轻盈。


38.jpg

39.jpg



· 阿细丰收舞 ·


40.jpg


       “阿细丰收舞”是由彝族阿细人根据收获场景新创编而来,淋漓尽致的表达了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喜悦心情。


41.jpg

42.jpg

43.jpg



· 阿细跳月“青年舞” ·


44.jpg


       阿细跳月“青年舞”相对于“老年舞”,节奏更加欢快活泼,动作潇洒,粗犷豪放,舞蹈风格热情奔放。


45.jpg


       男子弹起三弦,坦然潇洒,女子则随着弦声拍着双手,旋转摆腿。时而围圈齐跳,时而相对而舞,温雅自如。男女青年各成一行,相向起舞,甚是欢乐。


46.jpg


47.jpg


       跳舞使人快乐,跳舞让人长寿,看民间艺人们如此灵活的旋转、跳跃,还有脸上洋溢着的淳朴笑容,采风团老师们也兴致勃勃的纷纷加入其中,百人群舞阿细“青年舞”,场景甚为壮观!


48.jpg

49.jpg

50.jpg

51.jpg

52.jpg

53.jpg

54.jpg

55.jpg

56.jpg

57.jpg

58.jpg


· 午餐时光-彝家八大碗 ·


59.jpg

60.jpg


       这是一道藏匿在彝族深山里的菜系,素朴的彝族至今世代沿袭着祖上的厨艺,即便是千年过去,八大碗的口味却一直未变。“黄焖土鸡”、“高氏汤锅”、“清蒸山药”、“彝家骨头参”、“腊肉红豆米”、“西山南瓜汤”、“阿细洋芋片”、“可邑山茅菜”,这里蔬菜清甜,肉质鲜香,尝到的是城市中已经缺失的味道。


61.jpg